Wednesday, October 25, 2017

內觀禪修 2

身心觀察禪修


第二章

“寧靜遠比思維更能產生智慧與清明”

第一章,我簡單說明了禪修的目標,亦即那孕育著無上深邃洞察力的美妙寧靜,以及靜止清明的意識。然後我指出那貫徹所有禪修的潛在宗旨即是放下各種物質與精神的包袱。最後,我闡述了引領至禪修第一階段的修習方法。當禪修者能毫不間斷地長時間安住於當下,我稱之為成就第一階段。我強調“現在這真實世界是浩瀚及震撼人心的…抵達這裡,你已成就良多。你已放下阻礙深邃禪修的第一個負擔。” 既然已成就了這麼多,我們應該再邁進一步到更優美,更接近真理的寧靜意識。

在這裡,讓我運用在電視上觀看一場網球比賽來作比喻,說明寧靜地覺知當下以及思考它之間的不同。當你觀看一場球賽時,你可能覺察到,有兩場球賽同時進行,一場是在屏幕上看到的,而另一場是從評論員那兒聽到的。事實上,如果澳洲對壘新西蘭,那麼澳洲或新西蘭播報員的評論很可能與實際發生的情況大有出入,因為評論通常有偏頗。在這比喻當中,觀看沒評論的屏幕是禪修中的寧靜覺知,注意評論就是還有思維活動。當你只觀察而沒評論,當你只體驗當下的寧靜覺知,你就更加接近真理。

有時,我們以為必須通過內在的評論來了解這世界。事實上,內在言論根本不了解這世界!正是內在言論所編織的妄想導致了各種痛苦。內在言論致使我們憤恨結下仇怨的人,也使我們危險地依戀成為親屬的人。內在言論導致了生命中所有的問題。它編造恐懼與內疚,它創造焦慮與憂鬱,它輕易地創造種種幻覺猶如嫻熟的電視評論員能擺佈聽眾的憤怒或淚水。如果尋求真理,你應該珍惜寧靜覺知,在禪修中把它看成比任何思維來得更重要。

我們賦予思維的“高度價值”,正是寧靜覺知的主要障礙。小心除去對思維的重視,進而領悟到寧靜覺知的價值與真實性,是進入第二階段——寧靜地覺知當下— —所需的洞察力。

另一個克服內在評論的好方法,就是培養細膩的當下覺知。深入觀察每一刻,使你簡直無暇評論剛發生的事。通常心中升起的念頭是對剛發生的事物的意見,譬如“ 剛才真好”,“剛才好噁心”或“剛才是什麼?”。所有這些評論都是針對剛剛消逝的經歷。當你關心以及評論剛剛過去的體驗,你就沒辦法注意當下來臨的體驗。你與舊訪客周旋而忽略了抵達的新客人!

將你的意識想像成主持派對的主人,迎接著臨門的客人。如果一個客人進來,你迎接了他,並開始和他東拉西扯,你就會怠慢下一位客人而失職。每一刻都有新客人進門,你所能做的就是與一個打招呼後緊接著招呼下一個。你根本無暇與任何一位客人作短暫的交談,不然你會錯過下一位客人。在禪修中,所有的體驗一個接一個通過感官之門進入意識中。如果你專注“招呼”一個體驗,並與“客人”閒談,你就會錯失尾隨在後的體驗。專注每個體驗,每個進入意識的“客人”,你根本沒有內在言論的空間。因為你全神貫注迎接每一樣剛來到意識中的事物,你不可能與自己“閒聊”。這就是細膩的當下覺知昇華至每一刻的“寧靜覺知當下”。

修煉至這程度的內在寧靜,就像放下另一個重擔。就像你連續四、五十年背負著一個巨大沉重的背包蹣跚了好多、好多里路。現在你具備了勇氣,也找到拿下背包的智慧,然後你將它擱在地上一會兒,你會覺得無比的輕鬆,如此的暢快,如此的自由,因為你現在不被猶如沉重背包的內在聒噪所負累。

另一個培養寧靜覺知的好方法,是覺察念頭與念頭之間,以及一段又一段內在聒噪之間的空間。當一個念頭完結而另一個念頭浮現之前,請用敏銳的專注力仔細覺察 ——就在那裡!那正是寧靜覺知!起初它可能是短暫的,但當你覺察那稍縱即逝的寧靜你便會適應它,當適應它時,寧靜便會持續久一點。當你最終找到它時,你開始享受這寧靜,這正是為什麼它開始茁壯。不過,記住寧靜是“靦腆”的。如果寧靜聽到你在談論“她”,“她”便會立刻消失!

若每一個人能放棄內部言論而長時間安住於當下的寧靜覺知以體驗當中的愉悅,那真是太好了。寧靜遠比思維更能產生智慧與清明。當你覺察到內心寧靜是多麼的愉快和寶貴時,寧靜變得更具吸引力和重要,內在寧靜成為意識傾向的對象。直到意識認定它必須求取寧靜,而這是有價值的,它才會不斷地尋覓寧靜。在這階段,當你覺悟到絕大部分的思維都是無謂的,都會把你帶進死胡同,為你添加許多頭痛,你就會欣喜地和輕易地將很多時間花在內在的靜謐當中。

禪修的第二階段是“寧靜覺知當下”。你可以將大部分的時間花在修習這兩個階段。如果能到達這裡,你已經在禪修中邁進了一大步。在“僅有現在”的寧靜覺知當中,你將能體驗很大的安詳、喜悅以及伴隨而來的智慧。

如果你想再進一步發展,那麼與其寧靜覺知任何進入意識的事物,不如選擇當下寧靜覺知單一事物。單一事物可以是呼吸的體驗,慈悲觀,意識觀想彩色的圓盤,或其他幾個方便覺知,但不是很普遍的聚焦點。在這裡將描述對呼吸的當下寧靜覺知,亦即禪修的第三階段。

選擇將注意力固定在一件事物,即是放下多元化而移到它的對面,使其單一化。當意識開始統一時,把注意力僅僅保持在一件事物,安詳、幸福和強大的體驗將會顯著增加。到這階段,意識的多元化,同時兼顧六個不同的感官——猶如桌上有六個電話同時響起——是一個負擔。放下多元化——只允許一個電話,而且是私人專線,在桌上——所帶來的輕快,足以產生幸福感。體會多元化是負擔,是安然停留在呼吸上的前提關鍵。如果你已長時間悉心培養當下的寧靜覺知,就容易將覺知轉移到呼吸上,且每一刻毫不間斷地跟隨呼吸。這是因為呼吸禪的兩個主要障礙已經被降伏。第一個障礙是意識游離到過去或未來的習性,第二個障礙是內在言論。這正是為什麼我教導當下覺知和當下寧靜覺知時,將這兩個初級階段作為較深呼吸禪的堅實準備功夫。

一般禪修者,在意識還徘徊於過去和未來之間,覺知仍被內在評論所淹沒時,就開始呼吸禪。在沒有準備的情況下,他們發覺修習呼吸禪非常困難,甚至不可能,而沮喪地放棄。他們放棄是因為沒在正確的地方下手,把呼吸作為註意力的焦點之前,沒做好準備功夫。如果你在這兩個階段為意識做好充分的準備,當轉向呼吸時,會發覺你能從容地將注意力保持在它上面。如果你覺得將注意力維持在呼吸上有困難,那正是因為你匆忙掠過了頭兩個階段。轉回到初級修持!謹慎、耐心是最快的途徑。

專注呼吸時,要專注體驗當下的呼吸。體驗“呼吸正在做什麼”,它進或出,或介於進出之間。一些導師說觀察在鼻尖的呼吸,另一些說在腹部觀察它,更有一些說將它移到這然後移到那。通過經驗,我發覺在哪裡觀察呼吸都不重要。事實上最好是不在任何位置尋找它!如果在鼻尖尋找它,便成為鼻覺知,不是呼吸覺知,如果在腹部尋找它,這便成為腹部覺知。現在,只需問自己這個問題:“我現在是吸進或呼出?”怎麼知道的呢?就是那裡!那告訴你呼吸正在做什麼的體驗,這是在呼吸禪當中必須專注的。放下對這體驗是在什麼位置的牽掛,而僅僅專注體驗本身。

這個階段的一個通病便是習慣性地控制呼吸,從而使呼吸不舒服。要克服這個問題,想像你是車內的一名乘客透過窗口觀看窗外風景(你的呼吸)。你既不是司機,也不是“後座司機”,所以停止發號施令,放下一切,去享受旅程。讓呼吸做它的呼吸,你只是觀察並不干擾。

知道吸進和呼出,比方說連續達一百次呼吸,並且沒錯過任何一次,你就達到了禪修第三階段,“對呼吸的持續專注”。這又比前階段更加安詳和愉悅了。要往更深一層發展,現在將目標鎖定在對呼吸的完全持續專注。

當注意力擴展到能容納呼吸中的每一片刻,這第四階段“對呼吸的完全持續專注” 便會發生。當入息的第一個感覺浮現時,你在第一時間便知道入息。然後觀察那種種感覺隨著單一入息的整個過程逐步發展,從不錯過入息的任何片刻。當入息結束時,知道那一刻,在意識當中看到入息的最後動作。然後看到下一刻呼吸間的一個停頓,然後是更多的停頓直到出息開始。看到出息的第一刻和隨著出息演變的每個感覺,一直到出息完成而消失。所有這一切都只是在當下靜默地完成。

體驗每個入息和出息的各個部分,連續達好幾百次呼吸。這就是為什麼這個階段被稱為“對呼吸的完全持續專注”。這不能通過意志力、持有或緊握的心態來達到。除了對當下靜默發生的呼吸的瞬間體驗之外,你必須放下全宇宙間的所有事物才能成就這程度的靜止。不是“你”達到此階段;是意識達到這階段。意識會做自己的工作。僅和呼吸獨處,意識知道這階段是個非常安詳及愉悅的安身之處。就是在這裡那“造作者”,亦即一個人自我的一大部分,開始消失。

在這階段的禪修,你將發現進展是毫不費力的。你只需靠邊站,放下,和看著它發生。只要你容許的話,意識將會自動傾向非常簡單、安詳以及誘人的僅以單一物件獨處——在每時每刻僅伴隨呼吸——的統一境界。這就是意識的統一,當下的統一,靜止中的統一。

第四階段是禪修“跳板”,因為從這裡一個人能跳入各種極樂境界。當你只是維持意識的統一,而不作任何干擾,呼吸將開始消失。當意識轉而聚焦在呼吸體驗的核心時,亦即震撼人心的安詳、自由以及幸福,呼吸將逐漸消退。

在這階段,我用“美妙的呼吸”來形容。意識了解到安詳的呼吸是如此出奇的美妙。每時每刻,你持續覺知美妙的呼吸,使之成為一連串毫無中斷的體驗。在非常長的時間中,你毫不費力地僅僅覺知美妙的呼吸。

現在讓呼吸消失,所剩的僅是“美妙”。美妙成為意識中的唯一物件。現在意識已將本身作為自己的物件。你渾然不覺呼吸、身體、思維、聲音或外在的世界。你所能覺知的只是美妙、平和、幸福、光芒或任何感官事後給於的描述。你持續地,毫不費力地體驗美妙,卻同時沒有美妙的事物。你早已放下聒噪,放下種種描述以及考量。意識是如此的靜止以至你無法言語。

你只是剛體驗在意識中初次綻放的極樂。那極樂將萌生,茁壯,變得牢固和強大。這樣,你就進入了種種稱為禪定的狀態。不過這得留待第三章說明!

下一個文章(第三章
上一個文章(請按這裡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Pesan orang tua

Ayo ngelakoni apik, sing seneng weweh, (pokok'e nek kasih sesuatu aja diitung) aja nglarani atine uwong.
Aja dadi uwong sing rumangsa bisa lan rumangsa pinter. Nanging dadiya uwong sing bisa lan pinter rumangsa.
"Sabar iku lire momot kuat nandhang sakening coba lan pandhadharaning urip. Sabar iku ingaran mustikaning laku." -
Ms. Shinta & Paribasan Jowo

Terjemahan

Mari melakukan kebaikan dan senang berdarma-bakti, jangan pernah dihitung-hitung kalau sudah berbuat baik.
Janganlah menyakiti hati orang lain.
Jadi orang jangan cuma merasa bisa dan merasa pintar, tetapi jadilah orang yang bisa dan pintar merasa.
"Sabar itu merupakan sebuah kemampuan untuk menahan segala macam godaan dalam hidup.
Bertingkah laku dengan mengedepankan kesabaran itu ibaratnya bagaikan sebuah mustika
(sebuah hal yang sangat indah) dalam praktek kehidupan"
- Bu Shinta & Pepatah Jaw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