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riday, November 3, 2017

內觀禪修 3

身心觀察禪修


第三章

“什麼都不做,看看呼吸能變得多麼順暢和美妙以及無時間性”

第一章和第二章描述了禪修的頭四個階段:

  1. 當下的持續專注;
  2. 當下的寧靜覺知;
  3. 當下呼吸的寧靜覺知;
  4. 呼吸的完全持續專注。


每個階段都必須培養得非常好方能進入下一個階段。急著通過各個“階段的放下”,更高層的階段反而遙不可及,就像在不夠牢固的地基上建高樓。第一樓、第二及第三樓匆忙地搭起來。建至第四層時,稍微搖晃了,再加第五樓,全部都坍塌了下來。所以請務必花很多時間在四個初始階段,直到它們都牢固和穩定,方可上升到第五階段。你應該維持第四階段,“對呼吸的完全持續專注”,毫無間斷地從容覺知呼吸的每一片刻,連續達兩、三百次呼吸。我不是說在這階段數呼吸,我只

想說明在晉級之前應該留守在第四階段大概的時間。在禪修中,耐心是最快的途徑!

第五階段稱為對美妙呼吸的完全持續專注。通常,這階段是自然連貫地源自前一階段。當所有的注意力能輕易連續地停留在呼吸的體驗上,並且毫不干擾意識的平穩流動時,呼吸便會平靜下來。它從粗糙、平常的呼吸,變成非常順暢和安詳的 “美妙呼吸”。意識認得美妙呼吸並感到非常愉悅。意識體驗到更深一層的滿足感。它很高興僅是觀察美妙的呼吸。意識不需要被強迫。它自己會和美妙呼吸待在一起。 “你”不做任何東西。如果在這階段嘗試做一些事情,便是打擾整個過程,美妙便會消失殆盡,接著就像在“蛇與梯”遊戲中降落到蛇頭一樣地後退很多方格。那“造作者”必須在這階段消失,只剩“覺知者”被動地觀察。

達到這階段的好技巧便是僅此一次地打破內在寧靜,然後輕柔地對自己想“平靜”,僅此而已。在這階段,意識已如此的敏感,以至於一丁點兒的提示便能使意識順從指令。呼吸平靜下來,然後“美妙呼吸”便浮現了。

當你只是被動地觀察當下的美妙呼吸時,應該讓那“入”(息)或“出”(息),或一個呼吸的起始或中間或結尾的體驗,悉數消失。所能知道的僅是正在發生的美妙呼吸體驗。意識對現在正處於呼吸週期的哪部分並不感興趣,也不理會呼吸體驗發生在身體的哪個部位。我們正在簡化禪修專注的物件,簡化當下呼吸的體驗,剔除所有多餘的細節,越過“進”和“出”的二元性,以及僅僅覺知已順滑流暢、全然不變的美妙呼吸。

什麼都不做,看看呼吸能變得多麼順暢和美妙以及無時間性。看你能讓它變得多平靜。慢慢地品嚐那益發平靜,越發甜美的美妙呼吸的甘醇。現在呼吸將消失,不是“你”要它消失,而是有足夠的平靜時,僅存那“美妙”。一個取自英國文學的比喻可能有幫助。在劉易斯·卡羅爾的《愛麗絲漫遊奇境記》裡,愛麗絲觀看咧開嘴笑的柴郡貓出現於天空的景象。正當她觀望時,貓的尾巴首先消失,然後是它的腳掌跟著是腳的其他部分。不久柴郡貓的身軀完全消失只剩下貓頭,始終掛著一個笑容。然後頭部開始消失於無形中,先從耳朵和鬍鬚移進,片刻間笑容滿面的貓頭完全不見了——唯獨那笑容卻始終停留在空中!這是個沒有任何嘴唇作笑容動作的笑容,但無論如何是個可見的笑容。這是對這階段的禪修所發生的放下過程的一個精確比喻。那隻在臉上掛著笑容的貓兒正形容美妙呼吸。貓兒的消失代表呼吸的消失,而仍可見於空中的笑容代表純靜的意念,“美妙”清楚可見於心中。

純淨的意念叫做禪相。 “禪相”的意義是“標誌”,是意念中的標誌。這是心田中的真實物件,當它首次出現時,顯得無比奇妙,因為從沒體驗過類似的事物。無論如何,那稱為“見解”的意念活動搜索其記憶庫中相似的人生體驗,以提供意識一個描述。對多數的禪修者來說,“肢解了的美妙”,精神上的喜悅,被看待成美妙的“光芒”。它不是光芒。眼睛已經合上而視覺早已關閉。這是意識第一次從五種感官的世界當中解脫出來。這光明的意識,就像滿月從代表五官世界的雲層裡穿透照耀出來。這是意識的體現,不是光芒,但對多數人來說,它看似光芒。它之所以被看待成光芒,是因為這不盡完整的描述已經是見解所能提供的最好比喻了。

對其他禪修者來說,見解選擇以身體感受,諸如深刻的靜謐或狂喜,來形容首次出現的意識。同樣的,觸覺(那體驗快感或痛楚,熱或冷等等的物事)早已關閉而這並不是身體感受。它只是被“看待”成與快感相似。有些人看到一片白光,有些人看到一顆金色的星,有些人看到一顆藍色的珍珠…須知他們其實都在形容同樣的現象。他們全都體驗同樣純淨的意念,而不同的細節都是他們不同的見解所添加上去的。

你可以通過以下六個特徵來辨認禪相:

它只在禪修第五階段後,以及禪修者已經和美妙呼吸長時間相處後出現;
它出現在呼吸消失時;
它只在外在五種感官之色、聲、香、味和触完全不存在時來臨;
它只體現在寧靜的意識當中,當描述性的思維(內在言論)全然不存在時;
它很奇妙卻強而有力地吸引人;
它是個簡單得美妙的物件。

我提及這些特徵以讓你區別真正和想像的禪相。

第六階段叫作“體驗美妙的禪相”。當一個人完全放下身體、思想以及五種感官

(包括對呼吸的覺知)唯獨剩下美妙的禪相時,它便能成就。

有時,當禪相初次浮現時,它可能顯得“暗淡”。在這種情況,一個人應該立刻回到禪修的前個階段,亦即對美妙呼吸的持續寧靜覺知。他太快地移到禪相去,有時禪相雖然明亮卻不穩定,一明一暗的就像燈塔的導航照明,然後便消失了。這也顯示你過早離開“美妙呼吸”。在意識有能力將清晰的注意力保持在遠為微妙的禪相之前,你必須能從容地將注意力維持在“美妙呼吸”上好長好長一段時間。所以在 “美妙呼吸”方面訓練意識,耐心地、努力地訓練它,然後當是時候移到禪相時,它便會明亮、穩定以及容易持續。

禪相之所以顯得暗淡的主要原因是滿足感的深度還是太淺。你還是“渴望”一些東西。通常,你是渴望明亮的禪相或渴望禪定。記住,這是很重要的,所有的禪定都是各種階段的放下,不可思議的深邃滿足狀態。所以拋開那飢餓渴望的心態,培養對“美妙呼吸”的滿足感,然後禪相和禪定將會自行發生。

換句話說,禪相之所以不穩定的原因是那“造作者”不肯停止干擾。 “造作者”是控制者,也是後座司機,他總是要參加不歡迎他的場合,然後把事情搞砸。禪修是達到休止的自然過程,它要求“你”完全靠邊站。只有當你真正地放下,而這意味著真正地放下直到“造作者”不能“接觸”這過程,深邃的禪修才會發生。

達到如此深邃的放下的技巧便是將信心當成一份禮物獻給禪相。非常非常輕柔的,僅僅干擾寧靜片刻,而後就像在心中細語般地將你的信心完全託付給禪相,使得 “造作者”能放棄所有的控制,然後乾脆消失。意識,亦即在你當前的禪相,將在你觀望的同時接管整個過程。

這時候,不必做任何東西,因為禪相深刻的美妙足以緊扣注意力而無需你的協助。這裡得小心,別跑去思東想西。諸如“這是什麼?”、“這是不是禪定?”、“我接下來該怎麼做?”等等問題都是“造作者”又在嘗試參與的傑作。這是在干擾整個過程。當旅程結束之後,你可以評估一切的事情。一個好的科學家只有在所有的數據都獲取後,在結尾時才評估試驗。現在別去評估或嘗試釐清事情,沒必要去注意禪相的邊緣;“它是圓的或橢圓的?”,“邊緣是清楚的還是模糊的?”。這都沒有必要,它只會引領至更複雜的多元化,更多的“裡”和“外”的二元性,以及更強的干擾。

讓意識任意地傾移,而通常它會趨於禪相的中心。中心處是最美妙的部分,其中的光芒是最燦爛與純淨的。當注意力被吸引至中心,然後完全栽進去時,或當光芒四處擴散以至完全籠罩你時,放下執著只享受旅程吧。其實,這只是從不同的角度看

待同一個經驗罷了。讓意識融進極樂當中,讓禪修歷程中的第七階段,初禪,發生吧。

有兩個普遍的障礙阻擋著通往禪定的門戶:亢奮和恐懼。亢奮就是變得興奮。如果,在這當兒,意識自忖:“哇,終於成功了!”那麼禪定多半不能發生。與絕對被動的心態相比,這“哇”的反應必須被降服。你可以在適當的場合,也就是出了禪定之後,盡情的“哇”。然而,最有可能的障礙是恐懼。恐懼之所以油然升起是因為覺察到禪定的絕對威力與幸福,或是覺察到要完全進入禪定,有些東西必須被拋棄——你!在進入禪定之前,那“造作者”雖然靜默,不過依舊存在。在禪定中,“造作者”卻是完全消失了。 “覺知者”還在操作,你是完全的清醒,不過卻無從運用任何控制能力。你連一個念頭都無法升起,更何況做決定。意志力已經被凍結,這對初學者來說會顯得很恐怖。你一生當中從沒被剝奪所有的控制能力而仍然如此完全清醒。這種恐懼是必須交出一些徹底隱私的東西,如要交出做事情的意願的恐懼。

這種恐懼可以通過對佛法的信心,連同僅在當前伸手可得的誘人極樂來克服。偉大的佛陀時常說“不應該懼怕而且應該追隨、培養以及時常修習”禪定中的極樂。所以,當恐懼油然升起之前,將你所有的信心獻給那極樂,同時維持對偉大佛陀的教導以及聖弟子們典範的信念。相信正法,讓禪定熱情地擁抱著你,去經歷那將是你一生中最奧妙的輕快、無身體、無自我的極樂體驗。拿出勇氣在一小段時間內完全放棄控制,然後親身體驗這一切吧。

如果是禪定的話,它將持續很長一段時間。如果只是維持幾分鐘,它還不能被稱為禪定。通常,高層的禪定會持續很多小時。一旦進入,便沒有任何選擇。只有當意識做好出定的準備,以及當先前囤積的捨棄“燃料”都用罄之後,你才從禪定中退出來。這種種意識狀態是如此的靜止與滿意,致使它們的本性是要持續一段非常長的時間。禪定的另一個特點便是它只在禪相被如前所述般地洞悉之後才發生。再者,你應該知道在任何禪定中是不可能體驗到身體(譬如身體的疼痛),聽到外界的聲音或產生任何念頭,甚至是“善”的念頭。在定中只有清明單一的見解,即非常長時間連續不更易的非二元性極樂的體驗。這不是一種昏迷不醒,而是高度覺知的狀態。這番話是希望你能自行領略究竟你所認定的禪定是真實或虛假的。

禪修的範疇要比上述的多許多,但在此只能用以初禪為極致的七個階段來描述基本方法。要說明“五蓋”以及它們如何被克服,“念力”的意義以及它如何被運用, “四念處”和“四神足”以及“五根”,還有當然更高層的禪定,需要更多的篇幅。這一切都關乎禪定的修習,不過得留待下一個時機。

對於那些誤認這一切僅是“定(奢摩他)的修習”而無視慧(毗缽舍那)的修習,請知道這既非觀(毗缽舍那)也不是止(奢摩他)。它被稱為“禪修”,亦即偉大的佛陀所教的方法,也在我導師,阿姜查尊者所屬的泰國東北森林傳統中重複著。阿姜查時常說止和觀不能被分割,止觀也不能在正確的見解、正確的思維、正確的道德行為等等以外獨立修習。誠然,要在以上七個階段取得進展,禪修者需要了解與接受偉大佛陀的教導,同時戒律必須清靜。要成就每個階段,洞察力,亦即洞察“放下”的意義,是必需的。一個人越是培養這些階段,洞察力就變得越是深邃,如果能最終抵達禪定,它將改變你的全盤看法。這就好比說,智慧在禪定周圍起舞,而禪定也繞著智慧舞動。這是通往涅槃的道路,佛陀說:“對於一個沉浸於禪定的人,四種結果可被預見:預流,一來,不還或阿羅漢”。

願一切眾生體驗禪定
西澳佛教協會和珀斯(Perth)法界(Dhammaloka)佛教中心


第二章(請按這裡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Pesan orang tua

Ayo ngelakoni apik, sing seneng weweh, (pokok'e nek kasih sesuatu aja diitung) aja nglarani atine uwong.
Aja dadi uwong sing rumangsa bisa lan rumangsa pinter. Nanging dadiya uwong sing bisa lan pinter rumangsa.
"Sabar iku lire momot kuat nandhang sakening coba lan pandhadharaning urip. Sabar iku ingaran mustikaning laku." -
Ms. Shinta & Paribasan Jowo

Terjemahan

Mari melakukan kebaikan dan senang berdarma-bakti, jangan pernah dihitung-hitung kalau sudah berbuat baik.
Janganlah menyakiti hati orang lain.
Jadi orang jangan cuma merasa bisa dan merasa pintar, tetapi jadilah orang yang bisa dan pintar merasa.
"Sabar itu merupakan sebuah kemampuan untuk menahan segala macam godaan dalam hidup.
Bertingkah laku dengan mengedepankan kesabaran itu ibaratnya bagaikan sebuah mustika
(sebuah hal yang sangat indah) dalam praktek kehidupan"
- Bu Shinta & Pepatah Jaw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