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uesday, December 18, 2012

奉献功德

佛教經文中把布施贊為高尚美德,實際上它是走向解脫的第一步。佛陀對那些初次聞法者分步說法,是以講解布施這個美德開始的。三種基本福德之中,以布施為 首,另兩種為持戒與禪定。在佛陀的十大至高成就(十波羅密)之中,布施也居於首位。因此,在通往解脫、成就阿拉漢與佛陀之路上,首先應當修習布施。

布施的作用︰布施在佛教心靈淨化過程中占有首要地位,因為它是對付貪欲的最佳武器。而貪欲,在貪、嗔、痴這三大不良根本動機中居於首位。利己與自私 包裹著貪欲,因為我們把名譽、地位、身份、財產等,都當成是“我”和“我的”。而布施作為治療自私與貪欲之病的良藥,有助於化解利己主義。《相應部.諸天 相應》裡告誡說︰“為了克服貪欲的雜染,應該修持布施。”《小部.法句經》中,也提醒我們以慷慨克服慳吝。




以一個人的 貪欲與自私程度,修持相應程度的布施美德卻不容易。因此《諸天相應》中把施舍等同於交戰。他必須與貪婪的惡勢力爭斗,才能下決心把自己珍愛、有用的東西贈 給他人。《中部.鵪喻經》中藉比喻說明,缺乏靈性力量者放棄自己熟悉之物是何等困難。小鵪鶉身陷松弛腐爛的爬藤中也會死去,盡管松弛腐爛的爬藤是小鳥的束 縛,對強壯的大象來說,鐵鏈也不算大枷鎖。

同樣的,一位個性軟弱的潦倒貧者,會難於舍棄僅有的一點物品,而個性堅強的君 王,一旦確信貪欲的危險,甚至可以放棄整個王國。慳吝並非是布施的唯一障礙,失慎、對業力與輪回的無知也同樣是原因。假如一個人了解布施的道德善益,他會 警覺地抓住各種機會修持這個大善利益。佛陀曾言,世人若知自己布施的價值,每餐飯都不會不與他人共享《自說經p,18》。

施者的素養︰經文中用了若干名詞形容施者的素養。他是個有信者,相信有德人生的尊貴、相信業與輪回。他相信人在道德與靈性上達到圓滿的可能性。簡言之, 他不是一位物質主義者,他對佛、法、僧有信心。他不僅僅是施者,而且是個尊貴的施者。在經疏中對“尊貴的施者”這個概念,解釋如下︰“樂於甘美之物,卻把 不美之物贈予他人,他是布施之禮的奴隸。把自己同樣喜愛之物贈予他人,他是布施之禮的友人。自己安於所有,卻把甘美之物贈予他人,他是尊貴的施者,是布施 之禮的長老與主人。”

經文中還形容施者是對困難者敞開大門者。他對隱者、婆羅門、潦倒者、旅人、游方者、乞食者,有如 一座甘泉。這樣的人是在行福德,他慷慨大度、愿意與他人分享福報,他是了解窮困者難處的慈善者。他慷慨大方、有求必應,他是值得相求的人、他樂於布施窮 人、他有布施之心。經文中以這些專有名詞,來形容心地慷慨者的素質。

《增支部》提到︰
一位尊貴的施者,在布施前、布施 時、布施後常有喜悅。布施前,他喜悅地期待著行使贈予的機會。在布施時,為提供他人之需而喜悅。布施後,他滿足於行了一件善事。經文中把布施列為君子的重 要素養,佛陀稱正當致富者把財富布施給窮人為有雙目者,只掙財富不行福德者為獨目者。《小部.經集》裡說,富者對財富獨享不散施,被稱為是自掘墳墓。




布施之物︰幾乎任何有用的物品,俱可為布施之禮。在《小部.義釋經》中,列出了十四項適於行善的布施物品。它們是︰僧袍、缽食、住所、醫藥、食物、飲料、 布料、車輛、花環、香料、軟膏、床鋪、房屋與燈具。修習布施不需有大量財富,因為那是各予所有。《相應部》和《法句經》都提到,從自己卑微所得中行布施, 被認為是極有價值的。一個人勉強糊口,盡己所能照顧家庭,但堅持正命,而且特地從有限之得中行布施,他的慷慨等價於一千次祭獻。佛陀曾盛贊以正當途徑的財 富作供養。他說,一個居家人這樣做,會從此幸運。在《經集》的《馬訶經》中,馬訶說自己把正當途徑獲得的財富大量散給窮人,得到佛陀的高度贊揚。

即使布施少量的物品,只要滿懷信心,也可以從此得到喜樂。在《小部.天宮事》中就有許多例子。根據其中的《阿迦瑪施主天宮事》,帶著崇敬之心,對一 位傑出的阿拉漢供養一小塊米糕,得到的福報會是重生於天界的豪廈。在《中部.施分別經》中說,一件供養物的純淨,有賴於施者有德,有賴於受者有德,有賴於 施受者雙方有德,如果雙方都不虔誠,那么禮物就不純淨,所獲的福德也不大。傳播佛法(法布施),則是超過了一切其它形式的布施《法句經354》。

《相應部》經文中提到五種禮物,自古以來受心地尊貴者的高度景仰。它們的價值在過去、現在、未來皆不容置疑,有智慧的隱者與婆羅門對它們有著最高的 敬意。這個五種禮物的布施,指的是對五戒一絲不苟的持守。因為這樣做,他會給一切眾生帶來無畏、慈愛、善意。如果一個人能以自己的行為,給別人及一切眾生 帶來安全感與自由感,那是他能做的最高形式的布施。

受施者︰經文中也描述了布施應該贈與的對象。對於客人、旅人、和病人 而言,我們應施以好客與關懷。在飢荒時期,對困難者應慷慨相助。對有戒德者,應供以新鮮的水果、頭期收獲的糧食。經文中有一個反複出現的詞組,指特別需要 公眾慷慨布施的對象。他們分別是︰沙門隱者、婆羅門、潦倒者、旅人、游方者、乞食者。隱者與婆羅門是宗教人士,不得工錢。他們為居家人提供靈性(即精神 上)的指導,因此應當布施與護持他們。窮人需要幫助,富者藉助窮人,獲得精神上的財富。在交通設施匱乏的時代,公眾應當出面對旅人多加關照。佛教認為對上 述幾類人給予幫助,是道義上的責任。

在《增支部》中,佛陀曾經以祭獻儀式用詞,描述必須以細心與敬意照應三種聖火,它 們是ahuneyyaggi、gahapataggi、dakkhineyyaggi。佛陀解釋說,ahuneyyaggi的意思是雙親,應當尊敬與照顧 他們。 Gahapataggi的意思是妻兒、員工與仰賴為生者。 Dakkineyyaggi則代表宗教人士,或者已走上滅除負面心理素質的修道者,或者是已証得阿拉漢果的聖者。這些人都應當如照顧聖火一般予以盡心照 應。

根據《小部.吉祥經》,一位居家者款待親戚,是大吉大利的善行之一。《相應部》提到,拘薩羅國國王有一次問佛陀,布 施應該給送給誰?佛陀答,布施應給予,施者給了之後心有喜樂的人。接著國王再問︰施舍應給予誰,才能獲得大果報?佛陀把兩者看成不同的問題,答道︰布施給 有德者得大果報。他又進一步闡明,供養那些滅除五蓋,具備了戒、定、慧、解脫與解脫知見的有德隱者,最有果報。

在《相 應部》中,天神之王帝釋,也向佛陀請教同樣的問題︰禮物贈給誰,會帶來最大果報?佛陀答,贈予僧伽的禮物會得到最大的果報。在這裡佛陀專門指明,他所說的 僧伽,意為由正直、尊貴的聖者所組成的僧團,他們已經進入聖道、証得聖果、具備了戒德、定力與智慧。要重點注意的是,在比庫律裡,僧伽意味著人數足夠、可 行種種宗教活動的僧團。但在這篇經文中,僧伽意味著四雙八輩的聖者僧團,也就是入流、一還、不來、阿拉漢這四道四果者。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Pesan orang tua

Ayo ngelakoni apik, sing seneng weweh, (pokok'e nek kasih sesuatu aja diitung) aja nglarani atine uwong.
Aja dadi uwong sing rumangsa bisa lan rumangsa pinter. Nanging dadiya uwong sing bisa lan pinter rumangsa.
"Sabar iku lire momot kuat nandhang sakening coba lan pandhadharaning urip. Sabar iku ingaran mustikaning laku." -
Ms. Shinta & Paribasan Jowo

Terjemahan

Mari melakukan kebaikan dan senang berdarma-bakti, jangan pernah dihitung-hitung kalau sudah berbuat baik.
Janganlah menyakiti hati orang lain.
Jadi orang jangan cuma merasa bisa dan merasa pintar, tetapi jadilah orang yang bisa dan pintar merasa.
"Sabar itu merupakan sebuah kemampuan untuk menahan segala macam godaan dalam hidup.
Bertingkah laku dengan mengedepankan kesabaran itu ibaratnya bagaikan sebuah mustika
(sebuah hal yang sangat indah) dalam praktek kehidupan"
- Bu Shinta & Pepatah Jaw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