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turday, December 23, 2017

“內觀”禪修

身心觀察
梵文:विपश्यना,vipaśyanā
巴利文:Vipassanā

又譯為內觀,音譯為衛巴下納、毗缽舍那、毗婆舍那、毗婆奢那,佛教術語,意為以智慧來身心自然觀察,是修行禪那的兩種方法之一,也是三無漏學之中的慧學。

釋義

毗缽舍那(梵語:Vipassanā)被翻譯為英语:insight(意為洞識),因為英文前綴字 in- 有向內的意思,sight是觀看,因此中文又譯作內觀,字面上的意義是往「內」去「觀」察身心的實相。但是英文前綴字 in- 其實是有點誤導,因為梵文字面意思中,並沒有向內看的意思。毗缽舍那(梵語:Vipassanā)由梵文前綴字 vi- 與觀看的動詞字根 paś組成。印度-雅利安語支的 vi-,類似於拉丁文前綴字 dis-,有遠離或朝向的意思,也有徧及、各種類,或意圖的意思。因此,在字面上,毗缽舍那可以譯為「用如此的方式去看」、「由此看」、「專注深入的觀看」、「周遍觀看」等。

內觀是修行禪那的兩種途徑之一。其理論依據為「四念住」(三十七菩提分法之一),從「身體」「感受」「心」和「法」(心所包含之物)四個面向,培育持續及穩固的覺知能力,在實際經驗(而非信仰、感情和想像)的層面上,體驗到「自我」不外是由五個要素(五蘊)所組合而成的現象,其共同特徵是快速不斷地變化(無常)、不滿足的狀態(苦)和無法自主(無我)等三相。

以這個對實相的了知,「心」將逐漸停止造作「貪、瞋、痴」(三毒)的習性反應。三毒是所有痛苦的根源,解脫痛苦的根本方法,唯有根除內心的貪瞋痴。
在佛教的修行系統中,內觀是屬於三學中最後的「慧學」,前兩學分別是戒學(道德生活之準則)、和定學(專注力的培養)。慧的音譯為般若,是對實相的正確了解,事實上,內觀修習的每個階段,就是以獲得更深湛的智慧做為里程碑(見十六觀智),更深的智慧,能滅除更幽微的煩惱,從這個意義而言,佛教修行可以視為自我淨化的過程(七清淨),其最終目標是完全的淨化,從所有的痛苦、感官的束縛中解脫出來,即所謂的涅槃。

修習方法

內觀是一個非常單純、合乎邏輯的修行方法,藉由無選擇性的「觀察」,直接體驗身心之中的實相,其中,沒有信仰或想像的成份。完整內觀修行必需包含三個部份:五戒(sila),戒除殺、盜、邪淫、妄語和煙酒毒品,以便使「心」到基本的平靜,進行第二部份,定訓練心的專注:使心可以穩定持續地專注在某個對象(所緣或業處),經過適當的訓練,獲得某個程度的專注力之後,就可以進行慧的開發:以高度敏銳的心力,不帶價值判斷地(無分別),客觀地觀察身心,去穿透事物的表相,獲得真正的智慧(修慧),這個建構在實際體驗的智慧,其威力遠超過信仰和理智層面的理解,能夠改變身心失衡的行為模式,化解掉潛藏在內心的壓力、不安、恐懼等等根深蒂固的情結。

換個話說,內觀就是透過實際的體驗,去了知「身」和「心」具有「無常」、「苦」(不滿足)和「無我」(無自主性)的真相。要徹底明瞭無常、苦、無我的道理,不是經由信仰上的接受、或是理智上的了解,只有從實際的層面去觀察看看,在這個「身」和「心」之中,有沒有固定不變的實體。

透過持續的修習,內觀禪修者將發現,所謂的「我」只不過五蘊不斷變遷流動的現象,身和心本質上是由而無數的微粒子(kalapa)所組成,這些微粒子無時無刻不在生滅變化,只是純然是波動(wavelet),其中找不到堅固不變的實體,有了這種體驗之後,「自我」的錯覺才能消解。

因為觀察的對象(身、心)和現象(無常)是一直存在的,理論上,內觀的修習何時何地皆可進行,但對初學者來說,必須由富有禪修經驗的老師來指導,以及一個最低干擾、適合練習內觀的場地(阿蘭若),這即是禪修中心的作用。







台灣內觀禪堂:


“法昇內觀中心”
法名: Dhammodaya (Dhamma Udaya) 法昇
(+886)-4-25814265 (開放時間 09:10-11:30, 15:30-17:00, 19:30-21:00)
(+886)-4-25811503 (傳真)
07010-185260 (網路電話 09:10-11:30, 15:30-17:00, 19:30-21:00)
dhammodaya (Skype)
報名事務 registration@udaya.dhamma.org
中心事務 info@udaya.dhamma.org
地址: 426 台中市新社區大南里中和街二段280巷35號
劃撥帳號: 22307780 財團法人台灣內觀禪修基金會

“法邁內觀中心”
法名: Dhamma Vikasa 法邁
(+886)-7-6881878
(+886)-7-6881879 (傳真)
info@vikasa.dhamma.org
地址: 844高雄市六龜區荖濃里頂濃路100巷1之1號
劃撥帳號: 42241311 財團法人高雄法邁內觀中心

請參觀此寺的網站,按這裡


香港內觀禪修禪堂:


“法之明珠”
大嶼山石壁東灣丈量約份第319約第146號
(東灣莫羅瑞華學校旁)
如何前往,請參閱交通指南: 請按這裡

報名或查詢
香港 郵政總局信箱 5185 號
電話 : 852-2671 7031
傳真 : 852-8147 3312
電郵 : info@mutta.dhamma.org
http://www.mutta.dhamma.org/new/HKVMC_Chi/CourseInfo_Chi.html


請參考有關內觀的文章
按這裡


英國師父教誨內觀禪修 - 梵孺法師
(備註:梵孺是他的名字的中文翻譯,原詞的音譯是"佈淶摩。搲募爍" 從巴利文 Brahmavamso “梵天之子”之意)

No comments:

Post a Comment

Pesan orang tua

Ayo ngelakoni apik, sing seneng weweh, (pokok'e nek kasih sesuatu aja diitung) aja nglarani atine uwong.
Aja dadi uwong sing rumangsa bisa lan rumangsa pinter. Nanging dadiya uwong sing bisa lan pinter rumangsa.
"Sabar iku lire momot kuat nandhang sakening coba lan pandhadharaning urip. Sabar iku ingaran mustikaning laku." -
Ms. Shinta & Paribasan Jowo

Terjemahan

Mari melakukan kebaikan dan senang berdarma-bakti, jangan pernah dihitung-hitung kalau sudah berbuat baik.
Janganlah menyakiti hati orang lain.
Jadi orang jangan cuma merasa bisa dan merasa pintar, tetapi jadilah orang yang bisa dan pintar merasa.
"Sabar itu merupakan sebuah kemampuan untuk menahan segala macam godaan dalam hidup.
Bertingkah laku dengan mengedepankan kesabaran itu ibaratnya bagaikan sebuah mustika
(sebuah hal yang sangat indah) dalam praktek kehidupan"
- Bu Shinta & Pepatah Jawa